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王娟玲代表: 打造“山旱区农机创新特区”

2025-02-19 16:51:51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春意渐浓,这几天在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科研人员已开始着手安排布置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

面对去年持续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及目前已出现的旱象,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时刻提醒着团队成员,今年必须密切关注长期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应对干旱的准备。

2月18日,当科技日报记者见到王娟玲时,她正与团队成员在示范基地及周边村镇开展生产调研。遇到前来咨询农业问题的老乡,王娟玲及团队的科研人员耐心地一一作答。

晋中市榆次区李坊村村民韩明堂感激地说:“去年的干旱让我们特别着急,多亏了你们的探墒播种技术,才让玉米出苗率达到九成。今年心里有底不慌了!”

韩明堂提到的技术,是由王娟玲带领的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旱地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是针对山西等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经过多年研发形成的重要成果。该技术利用探墒装置将种子精准地播种到适墒土层,确保种子能发芽生长,尤其在中度、重度干旱年份可以实现无须等雨适时播种,展现出极高的实用价值。

山西山多丘陵多、气候多样化,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大省。如何立足这一省情,走好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王娟玲认为,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24年3月,她带着一份“支持山西建设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参加了全国两会,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目前,她正带领团队为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而整日奔波,希望在山西为中西部、为有机旱作农业搭建一个可以稳定支持、持续发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多年,王娟玲始终关注着“三农”问题。2008年,她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农业技术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艺机一体化”生产模式,并建立起了有山旱区区域特色的“艺机一体化”技术体系,得到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仍以平原农机为主。在以山西为代表的广大旱农地区,机械化率还较低,影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王娟玲举例,山西省灵石县和祁县都曾尝试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坡地作业,但由于机型过大,作业中无法顺利进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丘陵山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约30%,贡献了全国近五成杂粮、六成水果、八成土豆、九成茶叶。但由于地形复杂、地块分散,比全国农机化整体水平低约20%,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比平原高30%以上。”王娟玲说,高成本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增收,甚至导致了撂荒现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适应性、智能化水平显著落后。而在日本、意大利等山地国家,目前已普及轻量化、模块化农机。“尽管我国甘肃等个别省份试点推广了小型山地拖拉机,但整体覆盖率不足。”王娟玲说。

对此,在今年全国两会,王娟玲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农机创新体系的两条路径:一是加速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定向研发,二是推动智能农机的跨越式发展。

“山西南北横跨6个纬度,地形复杂,生态类型、作物类型繁多,代表性强。既是几十年旱作农业的典型样板,又积累了十几年‘艺机一体化’的技术优势,还是新时期有机旱作农业的先行省份。”王娟玲建议,将山西列为“山旱区农机创新特区”,通过提升完善调墒抗旱播种、绿色覆盖保墒、资源循环高效、轮作消障改土等艺机一体化技术,加速中小型农机装备研发,建立北方山旱区多类型机械化示范应用场景,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韩 荣)

(责编:郝孟佳、李昉)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上一篇:
下一篇:(暂无)
关键词阅读
王娟玲代表: 打造“山旱区农机创新特区”
相关栏目
最新动态 更多>
招聘公告&简章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