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千年古城宜都正以文化之笔描绘社会治理的新图景。当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一场关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深刻变革在这座“三峡门城”悄然绽放。宜都市创新构建“文化浸润+柔性调解”双轮驱动机制,精心培育“围炉夜话”调解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德法交融、标本兼治的基层治理新路。
古训今用:激活传统文化的治理基因
“围炉共话桑麻事,消得人间万丈冰。”宜都清代鸿儒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留下的处世智慧,历经两个世纪依然闪耀着治理光芒。宜都巧妙地将“以文化人”的古老智慧注入现代调解机制,让“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在劳动人事纠纷化解中焕发新生。
在润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古色古香的“围炉”调解室内,青砖黛瓦间点缀着水墨楹联,案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透着墨香。争议双方围坐仿古茶台,调解员轻捻茶盏娓娓道来:“昔有蔺相如回车避廉颇,今望双方各退一步……”当《将相和》的故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条款交织,剑拔弩张的劳资双方渐露霁色。这种文化场域的营造,使调解过程从冰冷的程序变为温情的对话。
德法交融:构建双轮驱动的调解范式
宜都的实践突破传统调解“就事论事”的局限,构建起“文化浸润筑基+柔性调解疏浚”的治理闭环。“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的调解员既是法律专家,更是文化使者——他们熟稔《论语》“忠恕之道”,深谙《朱子家训》“和待乡邻”;既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析权益边界,更善以“六尺巷”故事启发互谅智慧。
2025年春节,在某餐饮公司与20名劳动者的欠薪纠纷调解中,调解团队创新采用“三盏茶”调解法:首盏“松云茶”平复情绪,共读《围炉夜话》消解对立;次盏“宜红茶”梳理诉求,对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晰权责;末盏“富锌茶”达成共识,签订协议后互赠和解锦囊。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调解艺术,使70%的争议在文化浸润中自然消融。
春风化雨:实现社会治理的深层变革
“围炉”调解带来的不仅是纠纷化解率的提升,更催生出“以和化讼”的社会生态,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重塑着城市的精神肌理。人社部门通过“人才兴社”组建“文艺轻骑兵”将劳动法规编成楠管故事,企业“员工说事墙”使《围炉夜话》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着城市的精神肌理。
这种变革带来三个跃升:从矛盾化解向关系修复跃升,5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和合文化墙”促进劳资共情;从个案处理向源头治理跃升,运用好“安薪在线”系统实现纠纷预测预警;从行政调解向文化自觉跃升,“红领工匠”培训班培育出新时代劳资伦理。
宜都市的“围炉夜话”调解文化,不仅为劳动争议化解提供了新路径,更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文化浸润与柔性调解的双轮驱动,宜都正以文化之笔描绘出一幅和谐共治的社会治理新图景。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